0371-66555519

0371-64398556

当前位置:首页>医院概况>中医特色门诊
【巩医科普】今日小暑话养生

发布时间:2023-07-18 08:53:33  浏览:842次

小暑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,即夏天第五个节气,每年阳历7月6日至8日其中的一天,当太阳到达黄经105°时,即为小暑,“暑”,热也,“小暑”即为小热,标志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,逐步达一年当中最炎热的时候。出自唐代元稹《咏廿四气诗·小暑六月节》中的“倏忽温风至,因循小暑来。竹喧先觉雨,山暗已闻雷。”这是对小暑节气生动形象的描述。

民间广为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“大暑小暑,上蒸下煮”,充分证明小暑节气是一年当中最为炎热的时候,也是自然界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。早在几千年前古人都这样认为,炎热的夏季,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,故有伏天之说。

随着小暑时节的到来,天气炎热,雨量丰沛,农作物都已经进入茁壮成长的阶段。古时候,民间就有小暑“食新”的习俗,劳动人民把新收获的稻谷,做成各色食品供奉五谷大神和祖先,以祈求风调雨顺。

图片

进入小暑之后,中国南方进入梅雨季节,受湿热天气的影响,衣服、书籍、木质家具都发生霉变。因此民间自唐代便有了“六月六,晒红绿”的习俗,遇到晴朗的天气就把衣服拿出来晾晒,开窗通风,俗称“晒龙鳞”。

图片

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小暑时节怎么养生?

一、饮食、起居、运动、防护方面

图片

1、小暑饮食话“三宝”:

第一宝:莲藕

功效:莲藕性寒,有清热凉血、健脾开胃、补益气血,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,另外因含有单宁酸,可有助于收缩血管,用于止血、凉血、散血之功效。

将鲜莲藕洗净切段,放入砂锅小火煨烂,可加适量的蜂蜜服用,可助于安神,治疗改善因血虚引起的失眠。也可以将鲜莲藕切成片,伴小香葱清炒,爽口清脆,同样也具有降暑之功效。

第二宝:西瓜

图片

功效:甘、寒,入心经、胃经,入膀胱经。具有清热解暑、除烦止渴、利小便、宽中下气之功效。
西瓜能够去除暑湿、解除暑热导致的口渴、心烦的病症,也可以用于热盛导致津液损伤出现的口燥、咽干的症状;也可利小便;治疗咽喉炎、扁桃体炎、口疮。夏季出汗多,随着汗水的排出,体内营养也随之丢失,这时可以适当吃些西瓜,不仅能够补足丢失的水分,更能补充营养。

第三宝:绿豆芽

图片

功效:性凉味甘,清暑热、解诸毒、通经脉,还能利湿热,补肾、利尿、消肿、滋阴壮阳,调五脏、美肌肤、降血脂和软化血管等。绿豆芽热量比较低,而水分和纤维素含量确很高,能促进肠道蠕动,具有通便作用,是人们公认的夏季瘦身佳品,同时也是便秘患者的健康蔬菜。

在这骄阳似火,气温逐渐飙升的三伏天中,我们饮食总体以清淡为主,需荤素搭配;可进鲫鱼、鸭肉、瘦肉、银耳、薏米、红豆等。此外,还可多食丝瓜、冬瓜、瓠瓜等生津解暑。还可以食用莲子、荷叶、芡实、赤小豆、白扁豆等煲汤、煮粥,其具有化湿功效,适合夏天服用。更需注意的是,此时人体阳气外浮,脾胃阳气变弱,是胃肠病高发时段,清暑热可选偏寒凉的食材,但尽量少食冰镇过的食物。

2、小暑起居需调整:

晚睡早起,起居需定时:夏季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,天明早,黑得晚。此时我们起居、作息时间也需随之调整,以晚睡早起为宜。建议晚上10时至11时就寝,早5时半至6时半起床。午饭后半小时宜进行短时午休,它能消除疲劳、增强体力、提高午后工作效率、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。

另外出行时间最好避开日光最毒辣的时候(上午10时~下午3时),外出时戴帽子、戴墨镜、打遮阳伞、穿防晒服。外出期间要少量多次补水。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,例如藿香正气水、人丹、风油精、清凉油等。尤其是藿香正气水,不仅可内服治疗呕吐,也可外用防蚊虫叮咬、止痒。

入伏以后,雷雨天气也越来越多了,暑湿并存,容易感受湿邪。大家可以在天气晴朗的时候,把衣服晾到外面暴晒,以去潮,去湿。

3、小暑运动防过汗:

暑热伤津,夏季运动强度要适当降低,活动量也应适当减少。一般来讲,每天的运动时间以30分为宜,可做些慢节奏的有氧运动。运动后需及时补充水分、电解质,避免因出汗过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,诱发心脑血管疾病。小暑节气,最好多室内运动,或晨起、傍晚气温较低的时间外出活动,不要在阳光下运动,以免中暑。

4、小暑“三防”保健康:

图片

所谓的“三防”,即室内“防着凉”,室外“防晒伤”、“防中暑”。夏季天气炎热,许多人喜欢长时间待空调房,温度调很低,从而导致室内外温差偏大。此时进出房间,机体很难迅速调整,因此产生一系列不适反应,尤其易患感冒、急性胃肠炎、面部神经麻痹、肩周炎等病症,尤其是心脑血管病人的大忌。因此,夏季室内温度设定在26℃为宜。

二、利用人体常用要穴伏天保健康

1、脾虚湿重者常按阴陵泉穴

图片

阴陵泉穴位于小腿的内侧,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。属于足太阴脾经,善助脾胃运化,调理三焦,利水除湿,专利水液输布。因此点按此穴能够促进脾胃的运化,预防夏季消化道疾病的发生。

2、常按极泉静心安神

图片

夏季炎热的气候,会导致很多人感觉热得心烦,情绪激动、暴躁。这个时候大家不妨按摩自己的极泉穴,从而起到静心安神的作用。

具体操作方法:双臂交叉于胸前,双手按对侧腋窝,用手指指腹适度地按摩捏拿,每次按捏约3-5分钟。然后,左手上举,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,然后再上举右手,用左手手掌拍打右腋下,每次拍打30次左右,反复操作5-6遍。

3、伏天出汗过多揉涌泉

涌泉穴是人体足底穴位,取穴时,可采用正坐或仰卧、跷足的姿势,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、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。《黄帝内经》:“肾出于涌泉,涌泉者足心也。” 意思是说: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,来源于足下,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。

我们正常排汗能起到散热清火的作用,而出汗过多则会伤阴伤气,阴伤过多了,容易出现阴虚火旺的一系列症状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揉按涌泉穴散热生气、平衡阴阳、防病治病、强身健体。

具体操作方法:将拇指放在涌泉穴上,用适中的力度揉按30~50次,晨起和晚睡前按摩效果较好。

三、冬病夏治正当时

“冬病夏治”是小暑时节最为常见的养生保健方法。对于慢支、哮喘、风湿、类风湿关节炎、虚寒腹泻等慢性疾病,“冬病夏治”起到“起沉疴、复阳气、通脉络”的功效。小暑时节腠理疏松,我们可以选择艾灸、穴位敷贴等中医常用外治疗法,增强机体的免疫力,并对冬季慢性病进行预防及治疗。肾乃先天之本,脾胃乃后天之本。扶养正气贵在温补脾肾。中医认为,温补莫过于灸法,能壮人阳气,益人真阴。宋代著名医家窦材《扁鹊心书》的一句话:“人于无病时,长灸关元穴、命门穴、气海穴、中脘穴……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。”那么伏天我们可以艾灸这四个穴位来温补脾肾、扶养正气。

图片

1、中脘穴

图片

定位:位于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上4寸,调养脾胃;

2、关元穴

图片

定位:位于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下3寸,是元气出入的关卡;

3、气海穴

图片

定位:位于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下1.5寸,是阴中之阳、元气之海;

4、命门穴

图片

定位:位于第二腰椎下两肾俞之间,顾名思义,是人体的生命之门,具有温煦、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。

每天对以上穴位艾灸15~30分钟,以皮肤发红为宜,可强壮元阳、理脾和胃,提高机体免疫力,从而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。另外平时忙碌的人们,也可以通过按摩这几个穴位达到上述之目的。

图片


快捷菜单

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