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371-66555519

0371-64398556

当前位置:首页>医院概况>中医特色门诊
灸透膏肓穴,百病难藏,药王言它“无所不治”

发布时间:2024-07-08 09:21:33  浏览:83次

大家都听说过“病入膏肓”这个成语,它源于《左传》中晋景公患了病,太医经过诊断,对景公说:“病入膏肓,药物已无济于事,无法治了。”后来晋景公不治而亡。于是后人常用“病入膏肓”来指病重难治。典故。

药王孙思邈后来评论时说:“时人拙,不能求得此穴,所以宿疾难谴,若能用心方便,求得灸之,无疾不愈矣。”

孙思邈所指的“此穴”就是膏肓穴。只要找到膏盲穴,并艾灸它,任何病都可以治疗!

那么,膏肓穴真有那么神奇吗?一起来看看。



图片

什么是膏肓穴

图片

膏肓穴位于背部,当第四胸椎棘突下,左右旁开四指宽处(3寸)即是。膏,膏脂、油脂也;肓,心脏与膈膜之间也。古代医家将心尖的脂肪称为膏,心脏与隔膜之间称为肓

图片

也就是说,膏肓穴隐蔽在胛骨之下(心、肺之间),上有肺之魄户,下有心之神堂,即医缓所谓肓之上、膏之下,故名“膏肓穴”。



图片

膏肓穴以灸法为宜

图片

由于膏肓穴所处的位置极为特殊,故而这个穴位的用法以灸法为宜。

临床也证明,若针刺膏肓穴不当,极易导致气胸,加上手也难以按到膏肓穴,故而想要活动膏肓穴,最好的方法就是艾灸

膏盲穴,尤擅虚劳证!

据正史记载,“药王”孙思邈年少时身体羸弱,但最终却活了101岁,他之所以能以多病之身安享百岁之寿,艾灸功不可没!

而孙思邈最常使用的穴位就是膏肓足三里

为何说重病、久病,必灸膏肓穴?

首先,重病必虚、久病必虚

这两种人群气血损耗非常严重,膏肓穴最擅长治虚劳证,因此艾灸膏肓穴是上上之选。

其次,重病必瘀、久病必瘀

古代医家认为,病变的发展规律是“初病在气,久病入络”,疾病迁延不愈,反复发作,就会导致体内气血运行受阻,脉络中必有瘀凝。这就会带来一个后果:因瘀致病!瘀凝滞留体内,就会成为继发性病因,诱发更多疾病。而艾灸膏肓穴可以祛除体内深层的瘀凝,因为膏肓穴是厥阴病的最底层(厥阴病为六经病之一,也就是病到最深的那一层),只要灸透膏肓穴,就可以把最底层的风寒湿毒瘀等垃圾悉数排出。

那么,怎么知道艾灸膏肓穴起了作用呢?通常身体有以下表现:艾灸两三天,肚子就会咕咕响,说明气正在推动寒湿痰瘀等垃圾,几天之后,这些垃圾就会随大便排出;体质偏寒的人,可能会有排寒反应,比如肚子或腿发凉;还有些人可能会发汗或嗝气。在取穴正确的情况下,如果连灸一个星期,还一点动静都没用,说明身体很干净。



图片

艾灸膏肓穴的注意事项

图片

1.取穴必须准确。

膏肓穴可不像其他穴位那样取个大概范围就行,而是必须精准,取穴时务必使两肩胛骨充分分离!

图片

取穴时,双手交叉紧抱双肩,肘关节贴近胸前,使两肩胛骨充分张开。施灸者从大椎穴开始往下摸,在第四胸椎棘突下,肩胛骨内侧缘骨缝处按压,觉得胸肋间困痛,传至手臂,即是膏肓穴。找到膏肓穴后,用笔画个圈做记号,然后对着圈灸。

2.灸量宜多。

《铜人》中记载:“膏肓穴,灸百壮,多至五百壮。”就是说,艾灸壮数要多、艾灸时间要长、艾火温度要高(适当高一点儿),这样才能充分刺激膏肓穴,只有把它灸透,才能发挥效果。

3.须与其他穴位配伍。

灸完膏肓穴后,必须灸气海、足三里,“以引火气实下”,防气火壅盛于上。

此外,搭配艾灸气海等穴,还能激发经气、温通经络、补火祛寒、散风逐湿、扶正祛邪、标本两顾,特别适合于风湿寒性关节痛。



图片

膏肓穴的艾灸方法

图片

1.温灸法

用艾灸盒,置于两侧膏肓穴上,每天一次,每次30分钟,连灸30天以上。

图片

再取气海、足三里,各灸20分钟,也可以同时灸三穴。建议每日灸一次,或隔日灸1次。

2.注意事项

如果是重病、久病之人,艾灸一定要延长时间,把膏肓穴灸透。如果有灸感,一定要灸到感传消失为止。

少儿不宜灸膏肓穴,未出幼而灸之,恐火气盛,上焦作热。古人一般在人年二旬后(20岁以上)艾灸膏肓穴。


快捷菜单

回顶部